《潮》幕后:退潮后象牙塔能否永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潮水退去后,那些留在滩涂上的脚印
2025年3月2日,萧山的夜晚有些凉。电影院门口,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互相搀扶着走进大厅,他们手上布满老茧,走路时膝盖微微发颤。这些是五十多年前参与萧山围垦的亲历者,今晚要看的电影《潮》,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导演万波躲在放映厅最后一排,手指不停敲打着座椅扶手。这位中国美院摄影系毕业、现在在浙江传媒学院教书的老师,此刻完全没有平时在讲台上的从容。这是他第一部长片,银幕上每一个画面都是他和两百多号人,在真正的滩涂上摸爬滚打拍出来的。
“金光炎先生找我时,我连围垦是什么都不知道。”万波后来回忆说。这位萧山出生的出品人童年跟着父辈参与过围垦,他最担心的是这段历史被年轻人遗忘。编剧卢乙莹抱来半人高的史料时,万波才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筑堤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萧山人用扁担和箩筐,硬是在钱塘江口抢出了五十多万亩土地。
剧组在真实的滩涂上重建了当年的场景。美术组的同学每天天没亮就去踩点,回来时裤腿里能倒出两斤泥沙。执行导演王凯旋记得有场戏要拍潮水冲破堤坝,他们只有二十分钟的窗口期,潮水真来了所有人都得跑。那天摄影师周禹帆半个身子泡在水里,死死抱住三脚架,拍完才发现运动鞋被潮水卷走了一只。
最让导演助理凌利难忘的是某个暴雨天。监视器进了水,场记板被风吹到三十米外,所有人裹着雨衣在泥浆里打滚。突然有个群演老伯——真正的围垦农民——走到镜头前,抄起铁锹就开始干活,那个弯腰的弧度和他五十年前一模一样。万波没喊卡,后来这段成了电影里最动人的片段之一。
首映礼结束,有个拄拐杖的老人拉着万波的手不放。老人说银幕上那些年轻人抬石头的样子,让他想起自己二十岁时,和同村小伙子们用麻绳拖船运土的场景。”我们那会儿没人喊苦,现在你们拍电影倒是把苦都吃了一遍。”老人笑出眼泪,他没想到半个世纪后,会有人用这种方式记住他们。
上影节展映那天,剧组两百多人坐满了三排座位。银幕上演到万人挑土的航拍镜头时,黑暗中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泣声——那是他们连续一周凌晨四点起床,在零下五度的江边等来的日出光效。摄影指导悄悄告诉万波,画面里那些扛着竹筐奔跑的身影,仔细看能发现都是美院和浙传的学生,有些现在已经毕业了。
散场时,场记小姑娘突然蹲在地上哭起来。她说整理素材时看过太多条”筑堤失败”的镜头,现在才明白电影内外的围垦精神,从来不是保证成功,而是潮水退去后,继续往滩涂上填下一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