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瞭望·第一学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古老智慧遇见绿水青山: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生态密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首流传千年的二十四节气歌谣,最近在短视频平台意外走红。00后小张的手机里就收藏了好几个用rap演绎节气文化的视频,他说没想到老祖宗的气象学问这么”潮”。这不禁让人思考,那些刻在甲骨文上的生态智慧,如何穿越三千年时光,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手机里的”爆款”?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商王武丁为求雨举行的祭祀仪式被详细记录。考古学家发现,当时人们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物候观测体系,哪个月份该播种、何时宜收割,都严格遵循自然节律。这种对天时的敬畏,在《诗经·七月》里化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农耕韵律,在《齐民要术》里变成”顺天时,量地利”的耕作准则。就像现在云南哈尼梯田的农民依然根据”布谷鸟叫插秧,蝉鸣收稻”的古老谚语安排农事,这些口耳相传的生态智慧,其实藏着中华民族最早的”可持续发展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灌溉成都平原的千万亩良田。李冰父子当年”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箴言,被镌刻在二王庙的石壁上。这个建造于公元前256年的工程,没有用钢筋水泥截断江河,而是顺应岷江水性,实现了”水旱从人”的奇迹。就像侗族村寨的风雨桥总建在河流转弯处,既避开洪水冲击又方便村民休憩,这些”道法自然”的营造智慧,比现代”海绵城市”理念早了整整两千年。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不正是当代景观设计倡导的”生态宜居”理念吗?
明代《徐霞客游记》里记载的苍山洱海,如今依然是云南旅游的金字招牌。但徐霞客笔下”风花雪月”的大理,正经历着新的生态变革。当地白族居民用”三月街”传统节日推广环保扎染技术,将祖传的板蓝根染色工艺升级为零污染生产线。在浙江安吉,竹农们把”不可居无竹”的文人雅趣,转化成竹纤维餐具的出口生意,让毛竹价格翻了三倍。这些故事让人想起《淮南子》里的古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当下的绿水青山真的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在甘肃民勤,沙漠边缘的农民在梭梭树下嫁接肉苁蓉,既固住了流动沙丘,又种出了”沙漠人参”。这个灵感源自他们祖先在《农政全书》里学到的”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的古老智慧。就像内蒙古牧民开始用北斗卫星定位轮牧区域,手机app提醒转场时间,但遵循的仍是《蒙古秘史》记载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哲学。这些新旧交融的实践,恰似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让古籍里的生态思想在无人机喷洒的生物农药中焕发新生。
杭州西溪湿地的工作人员小陈有个有趣的发现:用《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句做导览词,游客们对保护鸟类栖息地的认同感明显提升。这或许印证了《文心雕龙》”观山则情满于山”的道理——当生态保护遇上文化共鸣,环保意识就像西湖边的柳浪闻莺,自然而然深入人心。从故宫角楼咖啡馆推出的”千里江山图”拉花,到敦煌研究院开发的藻井纹样光伏板,文化符号正成为绿色生活的时尚注脚。
站在山西右玉的松涛林海里,当地老人说这片人工林场是七十年前用”寸树斗米”的土办法种出来的。这让人想起《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朴素道理。今天,当我们在手机里查看空气质量指数时,那些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古画里的山水意境、诗词中的草木情怀,或许正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因密码。就像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后代如今开着新能源车运输有机普洱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