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影资讯 《北上》:青春叙事诠释运河传奇

《北上》:青春叙事诠释运河传奇

《北上》:青春叙事诠释运河传奇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运河边的少年们长大了
那会儿在洪淮小城的花街小院里,谢望总爱带着夏凤华他们几个往运河边跑。这帮半大孩子光着脚丫子在青石板上跑得咚咚响,运河里漂着的货船鸣着汽笛,船老大看见他们就笑骂两句。他们趴在栏杆上看运煤船吃水有多深,数着今天过了多少艘货船,偶尔还能捡到从船上掉下来的水果——虽然多半是烂了一半的。
《北上》:青春叙事诠释运河传奇
《北上》开篇就是这种带着河水腥气的烟火味。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的这部剧,把镜头对准了运河边长大的少年们。你看着他们在码头边追逐打闹,夏凤华的辫子总被风吹得乱糟糟的,谢望爬桅杆比谁都快,就知道这条河早渗进他们骨血里了。
后来高速公路修起来了。镜头扫过新建的立交桥,那些拉着集装箱的卡车轰隆隆开过去,运河里的货船变得越来越少。花街小院里的晾衣绳上,工装裤渐渐换成西装裤,就像谢望他们说的:”现在谁还走水路啊?”但逢年过节回家,这群年轻人还是会不约而同往运河边溜达。夏凤华在北京当上设计师后,办公室里总摆着个运河船模;谢望的物流公司开张那天,特意找了条还能跑的货船运第一单货。
最戳心的是有个雨天的戏。三十多岁的谢望蹲在码头边,手指头无意识地摩挲着青石板上的凹痕——那是他们小时候跳房子画的线,被雨水泡得发亮。远处新盖的购物中心霓虹闪烁,可他耳朵里听见的,还是二十年前小伙伴们喊他”望仔”的声音。这时候你才明白,为什么编剧要让成年后的夏凤华在高铁上对着窗外流泪——她看见有条支流特别像家乡运河的拐弯处。
剧组是真在运河边住过。你注意看那些细节:早餐摊主舀豆腐脑的铝勺碰着碗边的脆响,修船老师傅腰上别的旱烟袋,连小卖部门口挂的塑料袋被河风吹得哗啦啦的动静都录进去了。有场戏是谢望父亲喝醉了念叨:”运河养活了我们家三代人…”镜头扫过墙上泛黄的全家福,老爷子年轻时就站在同一条货船前。
现在说”北上”这个词,年轻人想到的都是去北京闯荡。但剧里那些背着行李包踏上火车的年轻人,兜里都揣着运河边捡的鹅卵石。谢望在北京租的第一个地下室,窗户正对着一处人工河,他跟合租的兄弟说:”这水流得太规矩,不如咱老家河有脾气。”后来他公司遇到危机时,大半夜跑去后海盯着水面看,回来就把公司logo改成了运河帆船的剪影。
有个特别妙的转场:童年谢望把纸船放进运河,镜头跟着小船漂啊漂,突然接上现代北京地铁里流动的人潮。你会发现这些”运河儿女”身上都带着水的气质,夏凤华做设计讲究”留白像河面的雾气”,谢望谈生意时总说”流水不争先”。就连他们北京公司的保洁阿姨都说:”你们洪淮来的人,拖地都比别人有节奏感。”
大结局时,已经当上船运公司老板的谢望,把老伙伴们召集回花街小院。他们蹲在河边啃着烧饼,身后是正在改造的运河文化街区。夏凤华指着新修的游船码头说:”现在城里人管这叫文旅项目。”谢望突然把烧饼渣撒进河里:”可它还是认得老味道。”这时候镜头拉远,运河水面映着高楼和古桥,就像映着这一代人的前半生。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