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主创讲述真实支教情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一块车玻璃砸出来的支教老师
3月13日的北京特别观影活动上,《援藏日记》的主创团队聊起拍摄趣事时,主演范家其突然笑着爆料:”我进组前死活找不到支教老师的状态,直到把导演的车玻璃砸了才开窍。”现场顿时响起一片笑声,导演陈中阳无奈摇头,这段插曲意外成为映后交流最生动的注脚。
这部3月20日将在人民院线全国公映的电影,讲述北京大学生韩松在藏区支教的故事。范家其饰演的韩松最初与藏区格格不入,就像他本人刚进剧组时的迷茫。那天他随手捡起石块往河里打水漂,石块却鬼使神差砸中了导演的越野车。”当时陈导下车时脸都绿了,但看到我手足无措的样子突然眼睛一亮。”范家其模仿着导演当时的表情,”他说就是这个状态!城里孩子刚到高原的笨拙感全有了。”
为了捕捉这种真实感,陈中阳带着团队跑遍甘南、黄南和甘孜。在海拔4000多米的牧区小学,他们遇到个总爱追着汽车跑的藏族男孩,这个细节被写进剧本——片中就有个孩子追着韩松的越野车,直到跑丢了一只靴子。导演说起采风见闻时眼睛发亮:”有个支教老师告诉我,她第一次上课时黑板擦突然散架,粉笔灰糊了一脸,孩子们笑成一团,这个窘迫的瞬间反而拉近了距离。”
王海祥为演好藏族角色格桑朗措,把自己”腌”进了藏文化里。他手机里存着几十部藏语电影,每天跟着《格萨尔王传》纪录片练”藏普”口音。有场戏需要他用藏语和牧民交谈,拍摄时对方完全没发现他是汉族演员,拍完还热情邀请他去家里喝酥油茶。”他搂着我肩膀说兄弟你的安多口音比县里干部还地道,我当时差点哭出来。”王海祥说着突然压低声音模仿藏语腔调,逗得前排观众直乐。
影片最动人的段落出现在韩松与学生们分别时。有个总逃课去放羊的男孩,最后捧着用汉语拼音和藏文混写的告别信出现,信纸上还粘着几根牦牛毛。这个细节来自剧组在若尔盖遇到的真实故事,当时随组翻译念着孩子歪歪扭扭的汉字”老师不要走”,全组人都红了眼眶。摄影指导赵剑桥特意用了手持镜头拍摄这场戏,”要让观众看见孩子冻裂的手指怎样紧紧攥住信纸”。
映后互动时,中国戏曲学院的藏族学生为主创们献上哈达。有个扎着红头绳的姑娘突然拉着王海祥跳起锅庄,即兴的舞步引得全场鼓掌。台下有位中年观众抹着眼泪说:”我当年在玉树支教时,也有个孩子这样追着车跑…”他的哽咽被掌声淹没,但恰好印证了导演的创作初衷——”教育从来都是相互照亮的过程”。
制片人刘海洋透露,他们正在制作导演剪辑版,可能比公映版多出40分钟藏族孩子的日常片段。有场未收录的正片画面是韩松教孩子们用显微镜看雪花,结果调皮的男孩们偷偷拿来观察羊粪蛋,发现每颗粪球里都裹着未消化的草籽。”这些即兴的欢乐瞬间,才是支教最真实的模样。”陈中阳说着,银幕上正好放到片尾字幕——所有小演员的名字后面都标注着他们现实中的梦想:”想当兽医””要开甜茶馆””成为比韩老师更厉害的汉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