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独家资源上线国语中字【BD720P/3.9G-MP4】清晰版网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钱塘江畔的人与潮:电影《潮》中的萧山围垦史诗
“轰——”银幕上,钱塘江的怒潮排山倒海般袭来,瞬间冲垮了刚垒起的土堤。泥浆混着汗水从男人们的脸上淌下,他们沉默地望着被冲毁的劳动成果,眼神里却没有丝毫退缩。这是电影《潮》中最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一,也是浙江萧山人半个世纪围垦历史的真实写照。
这部3月11日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的影片,用诗意的镜头语言讲述了萧山人民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三十余次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的壮举。导演没有选择传统的主旋律叙事,而是用近乎冷峻的剪影效果,记录下这群”当代愚公”与自然博弈的每个瞬间。画面中,潮水退去后的滩涂上,歪斜的木桩像战败士兵的残戟,而天刚蒙蒙亮,挑着扁担的人们又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长镜头:主人公江平远独自站在新筑的堤坝上,远处是正在逼近的潮线。镜头缓缓拉远,他的身影在天地间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一个黑点,而潮水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冷光。这种视觉对比不仅暗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更凸显出萧山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倔强。当潮水退去,镜头切换到特写——江平远蹲下身,从泥浆里捡起一颗被冲刷得发亮的鹅卵石,这个细节无声地道出了围垦者与这片土地的情感羁绊。
《潮》在艺术表现上大胆突破了传统农村题材的框架。它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用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捕捉劳动中的诗意瞬间:女人们编织草袋时手指的翻飞,男人们夯土时肌肉的律动,孩子们在工棚间追逐嬉戏的笑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大量使用萧山当地方言和民谣,虽然增加了非本地观众的理解难度,却让整部作品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当银幕上响起”十二月花名”的调子时,观众仿佛能闻到钱塘江畔咸湿的海风。
影片最富哲学意味的段落,是江平远发现”潮汐之树”的场景。这棵在潮间带顽强生存的怪柳,树干扭曲如挣扎的人形,枝叶却向着阳光伸展。导演用超现实的手法让树与人产生对话,当江平远的手掌贴上树皮时,镜头突然切换到潮水漫过滩涂的俯拍画面,喻示着生命与自然的永恒角力与共生。这种充满魔幻色彩的影像处理,让《潮》跳出了简单的地理志范畴,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寓言式表达。
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评价该片”突破了题材的故事边界”,确实,《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忠实记录了围垦史上的关键节点——比如1970年军民联合作战抢筑顺坝的经典战役,又通过光影的交错、声音的叠化,构建出超越具体时空的象征空间。当镜头掠过那些布满老茧的手、晒得黝黑的脸,观众看到的不仅是萧山农民,更是整个中华民族面对困境时的集体面容。
影片结尾处,导演安排了一个充满现代性的开放结局:新一代萧山人站在观光平台上远眺围垦区,身后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而潮水依然按照亘古不变的节奏涌来退去。这个镜头巧妙打破了”人定胜天”的简单叙事,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新阶段——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相互试探中的动态平衡。正如片中老围垦队员说的那句话:”我们不是在造地,是在学习如何与潮水做邻居。”
《潮》或许在叙事节奏和演员表演上还有提升空间,但它用独特的影像诗学,让一段可能被简化为数据的地方史,变成了叩击心灵的民族记忆。当灯光亮起时,银幕上最后定格的不是庆功场面,而是一双沾满泥巴的旧解放鞋——这或许就是影片最深刻的隐喻:所有奇迹,都始于普通人向前迈出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