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映:《荣耀》揭示退役士兵精神的多维传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荣耀》:三条故事线交织,揭开退役军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爸,你到底在哪?”李洛颤抖着双手捧着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穿着军装的父亲笑容灿烂。这个画面是电影《荣耀》中最戳人心的片段之一。4月26日即将上映的这部影片,用三条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故事线,把退役军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撕开了一个口子给我们看。
先说杜超这条线。这个退伍老兵开的兵创基地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了,账面上的数字一天比一天难看。镜头跟着他走过空荡荡的训练场,那些曾经热火朝天的器械现在都蒙了灰。最扎心的是有个老战友来借钱,杜超明明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还是把最后一点积蓄塞给了对方。导演常晓阳在这里用了特别生活化的处理——两个人推搡着那张皱巴巴的钞票,最后相视一笑,什么话都不用说,当过兵的人都懂这种情谊。
李洛这条成长线特别有意思。这个对父亲充满怨恨的年轻人,总觉得当年父亲选择留在部队是抛弃了家庭。电影里有场戏特别真实:李洛翻箱倒柜找东西时,无意中发现了父亲的一摞军功章,上面都积了厚厚一层灰。这个细节处理得太妙了——我们多少人也是这样,把最珍贵的感情随手丢在角落吃灰?随着剧情发展,李洛慢慢理解了父亲的选择,这个转变不是突然的,而是一点一点被那些退伍老兵的日常触动。比如有场戏是他看见一个断了条腿的老兵,坚持每天早晨把被子叠成标准的”豆腐块”,就这么个小动作,让李洛站在门口愣了半天。
寻找李大伟父亲遗骨这条线是最催泪的。黄晓娟饰演的老母亲每年清明都对着空坟祭拜,念叨着”老李啊,啥时候能带你回家”。冯国强演的退伍老兵协会会长带着几个老兄弟,天南海北地找线索,有场戏是在大雨里挖一处可能的埋葬点,几个五六十岁的人跪在泥水里用手刨土,指甲缝里全是泥。这场戏据说拍的时候演员们都哭得不行,因为剧本里写的正是他们采访真实退伍军人时听来的故事。
这片子为什么能让那么多退役军人自发组织观影团?就是因为它太真实了。有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杜超的兵创基地里,所有椅子都摆得整整齐齐,连茶杯把手的方向都一致。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没当过兵的人根本想不到。出品人陈锋伟说他们在退役军人创业基地蹲点了大半年,这些细节都是从生活里捡来的。
影片里有句台词特别戳心:”脱了军装,我们还是兵。”这句话在三个故事里以不同方式出现。李洛父亲日记里写过,杜超劝退想要放弃的学员时说过,最后在找到李大伟父亲遗骨时,那位老母亲颤抖着又说了一遍。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煽情,而是像针脚一样把三个故事密密缝在了一起。
说实话,现在太多军旅题材都在拍战场上的热血,很少把镜头对准脱下军装后的日子。《荣耀》最难得的就是它敢拍这些英雄们的狼狈——创业失败的焦虑、不被家人理解的委屈、寻找战友遗骨的无助。但恰恰是这些”不完美”,让杜超们在雨夜里对着旧军装敬礼的画面格外动人。
影片最后有个设计特别巧妙:三条故事线在退役军人表彰大会上交汇,当李洛替父亲上台领奖时,台下坐着的正是杜超兵创基地的学员和李大伟的老战友们。这个场景没有刻意煽情的音乐,就是很平常的掌声,但你会突然明白片名为什么叫《荣耀》——那种融入日常的坚守,比任何勋章都更珍贵。
据说首映时有位老兵看完后坐在座位上久久不动,最后指着银幕说:”这就是我们。”我想,对一部描写特殊群体的电影来说,这大概是最好的评价了。4月26日上映后,可能很多人会通过这部片子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那些在街角擦肩而过的普通人里,藏着这么多有故事的老兵。他们的荣耀,从来不需要大声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