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部》票房破12.25亿,乌尔善感恩发文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乌尔善的《封神第二部》收官记:十二亿票房背后的神话新编
大年初一那天,《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影院亮起第一帧画面时,可能没人想到这个改编自三千年前神话的故事会在61天后带着12.25亿票房谢幕。导演乌尔善最近在社交平台发了段挺走心的话,没那些虚头巴脑的感谢词,倒像是和老朋友唠嗑——他说每次看到观众争论姜子牙的胡子该不该那么长,讨论雷震子的翅膀特效够不够逼真,就觉得特别来劲。
这片子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把《封神演义》里那些快被讲烂了的桥段,愣是捣鼓出了新味道。记得银幕上姬发带着西岐将士守城那段吗?漫天箭雨混着法术特效,城墙底下申公豹操控的青铜巨人抡起拳头砸城门,每声闷响都震得IMAX厅座椅发颤。有观众散场后嘀咕,说闻太师骑着墨麒麟从云端杀出来的镜头,比漫威那些外星飞船刺激多了——毕竟这是咱自己的神话怪兽,看着就是带劲。
乌尔善在采访里提过一嘴,说做雷震子翅膀特效时折腾了小半年。起初团队照着古籍里”青面獠牙、背生双翼”的描述做,测试片出来活像西方吸血鬼。后来跑去山西看永乐宫壁画,在那些斑驳的飞天纹样里找到灵感,最后银幕上展开的是一对带着青铜质感的机械翼,每片羽毛都泛着冷兵器似的寒光。这种较真劲儿在电影里随处可见,比如姜子牙的打神鞭,道具组真去研究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鞭身上那些云雷纹可不是随便画的。
票房冲到10亿那天,剧组群里都在转发观众拍的二创视频。有人把纣王在鹿台自焚的片段配上摇滚乐,意外地毫无违和感;还有UP主考据出电影里祭祀场景用的青铜器,和殷墟出土的文物形制分毫不差。这些细节被观众挖出来时,乌尔善转发了条微博:”封神世界就像拼图,观众捡起的每块碎片都让它更完整。”这话听着矫情,但想想确实这么回事——没有观众争论杨戬的水遁术该不该带彩虹光效,没有考据党扒出姜王后服饰上的凤鸟纹源自商代玉器,这些角色可能就永远停留在剧本纸上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场路演,有个中学生站起来问:”为什么闻太师回朝歌非要踩着墨麒麟?不能御剑吗?”导演当场乐了,解释说《山海经》里记载墨麒麟”日行万里,足不沾尘”,闻太师作为截教大佬,坐骑必须得镇得住场子。后来这场对话被剪成短视频,播放量愣是破了百万。你看,现在年轻人不是对传统没兴趣,关键是得有人把老故事讲出新花样。
临近下映那周,影院排片已经少得可怜,但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工作日下午场居然坐满了银发族。问了下才知道,都是看了子女转发的短视频,特意来找回忆的。有位老太太散场时念叨:”跟我小时候听评书里的姜子牙不太一样,但这个白胡子老头更有人情味。”她指的是电影里姜尚和哪吒斗嘴的桥段,老神仙被混天绫缠住胡子时那句”小娃娃不讲武德”,全场都在笑。
现在回头想想,12亿票房里至少有两亿是观众用脚投票投出来的诚意分。毕竟在超级英雄满天飞的年头,肯花三年打磨一部神话史诗的剧组不多了。记得乌尔善说过个细节:朝歌城建模时,美术组把《考工记》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记载翻了无数遍,结果成片里就出现几秒钟。这种”笨功夫”在流量时代显得特别奢侈,但或许正是这些观众未必注意到的细节,垒起了封神世界的真实感。
最后一场放映结束那天,北京突然下了场桃花雪。有粉丝在影院门口cosplay姜子牙钓鱼,鱼钩上挂着张纸条:”第三部,别让我们等太久。”不知道乌尔善看没看见这画面,但他肯定清楚,这些较真的观众,才是封神宇宙里最厉害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