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归乡》海报亮相:台湾老兵的思乡情怀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回家的路,走了76年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呀……”傅德泽老人颤抖的歌声从银幕里传来,这个18岁就被带到台湾的老兵,在镜头前抹着眼泪。他唱的是小时候母亲教他的童谣,这首《小白菜》里藏着他八十多年都化不开的乡愁。这是纪录片《日暮归乡》里最揪心的片段之一,导演杨正浓用八年时间跟拍的六个老兵故事,每个都像钝刀子割肉般让人喘不过气。
高秉涵的书架上摆着150多个骨灰坛,每个坛子上都贴着泛黄的照片。这位94岁的山东老兵从1992年开始,就像个固执的邮差,坚持把死去同乡的骨灰送回大陆。”他们喊了一辈子回家,我不能让他们变成孤魂野鬼。”镜头跟着他颤巍巍的手抚过那些黑白照片,有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机枪手,有到死都没解开绑腿的炊事兵,最年轻的那个死在金门炮战,衣兜里还揣着没寄出的家书。高老说送骨灰过海关最麻烦,得把骨灰伪装成奶粉,有次被查出来,他当场给海关人员跪下了。
姜思章总在半夜惊醒,梦里还是1949年那个清晨。14岁的他在浙江舟山码头卖香烟,突然被拉上军舰。”我娘举着刚烙好的葱油饼在后面追,饼掉进海里,她哭喊着我的小名……”如今89岁的他住在桃园荣民之家,床头贴着舟山地图,每天用放大镜找自家位置。摄制组带他视频连线大陆的侄孙,老人盯着屏幕里的老宅院墙看了十分钟,突然问:”院角那棵枣树还在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像个孩子似的嚎啕大哭。
金英的遗物里有张1958年的船票。这个广东汕尾老兵攒了十年钱买下的”回家通行证”,在启程前夜被宣布作废。导演找到他2016年临终前的录像,弥留之际的老人突然用客家话喊”阿母”,护理员说这是回光返照。更心酸的是潘松带,这个安徽老兵在开放探亲后终于返乡,却发现祖坟早被铲平建了纺织厂。他在荒草丛里跪了一夜,第二天默默返回台湾,从此绝口不提家乡。
摄制组跟着曾奇才的孙女回到四川丰都(现属重庆),在老宅地基里挖出个生锈的铁盒。里面装着老人1947年离家时埋下的地契和全家福,照片背面用毛笔写着”早归”。而此刻,他的骨灰正静静躺在台北六张犁的军人公墓。这些细节被镜头冷静记录,没有煽情配乐,反而让观者心如刀绞。有个画面我记到现在:傅德泽在荣民之家过95岁生日,吹蜡烛时他说”希望是最后一个在台湾过的生日”,结果蛋糕上的奶油泪滴似的往下滑。
这片子的厉害处在于不说教。王童监制坚持用老兵们的生活琐碎呈现历史:高秉涵每周三雷打不动去邮局寄信,收件人全是大陆早已不存在的地址;姜思章至今保留着用繁体字写日记的习惯,写到”母亲”二字总要描红;摄制组在曾奇才的遗物里发现二十多封没寄出的信,每封开头都是”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这些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有力量。
5月10日母亲节上映是个残忍的温柔。片尾字幕显示,六位主人公如今只剩两位在世。当银幕上出现2019年高秉涵终于回到菏泽老家的画面,89岁的他趴在祖坟上抓黄土的场景,让我想起他说过的话:”我们这代人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活着的意义就是证明根还在那儿。”现在年轻人可能不懂,为什么这些老头对着一捧土、一棵树能哭成那样。但当你看见傅德泽对着大陆方向磕头时,花白头发沾满泥巴的样子,就会明白——有些思念,比命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