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影资讯 中国电影120年:《光明的故事》崛起篇

中国电影120年:《光明的故事》崛起篇

中国电影120年:《光明的故事》崛起篇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光影流转间:中国电影人的执灯之路
“那时候拍电影,哪有什么特效啊,全是实打实的真功夫。”老电影人说起当年,眼睛里总闪着光。今年恰逢中国电影120周年,《今日影评》特别策划的《光明的故事》带我们重温了那些在胶片上镌刻时代的瞬间。
中国电影120年:《光明的故事》崛起篇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声宣告,也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篇章。银幕上开始出现《上甘岭》里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传递苹果的经典镜头,《英雄儿女》中王成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悲壮画面。这些镜头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电影人扎进战地采访,跟老兵同吃同住磨出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老导演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个场景至少要拍三条,差一点都不行。这种较真劲儿,后来在肖桂云导演身上看得特别清楚。
1988年接到《开国大典》剧本时,留给肖桂云的时间紧得吓人。但摄制组硬是跑遍全国找资料,连毛主席用过的毛笔都要找到同款。电影里有个细节: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忽然转身问:”恩来啊,现在几点了?”这个即兴发挥的瞬间,把伟人拍得像个邻家大叔,看得观众鼻子发酸。肖桂云说,这是在长影厂当学徒时养成的习惯——”再大的事,也得往人心里拍”。
中国电影120年:《光明的故事》崛起篇
1978年是个神奇的年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电影院,银幕上的硝烟渐渐变成了生活的烟火气。《小花》里,刘晓庆背着受伤的唐国强在漫山杜鹃中艰难前行,镜头不再仰拍英雄,而是平视着记录她磨破的膝盖和颤抖的小腿。这种拍法当时可新鲜,有人批评”太儿女情长”,但观众爱看——原来英雄也会腿软,革命者也有怕黑的时候。
《庐山恋》里张瑜那件换了43套的时装,现在看可能土得掉渣,但在1980年简直像在银幕上开了家服装店。更绝的是《野山》剧组,岳红为了演好农村媳妇,真跑到陕西山沟里住了三个月,学当地妇女用扁担挑水,肩膀磨出血道子也不敢喊疼。她说有次挑水摔进沟里,爬起来第一反应不是看伤,而是赶紧检查木桶——跟村里媳妇的反应一模一样。
中国电影120年:《光明的故事》崛起篇
这年还有个重要消息: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了。张艺谋考进去时已经27岁,超龄两年,是拿着作品集硬”蹭”进去的。谁想到这个”超龄生”后来拍的《红高粱》,直接把中国电影”泼”向了世界。记得莫言小说里那片高粱地吗?张艺谋愣是让全村人种出百亩高粱,等不及成熟就开拍,镜头里一人多高的青纱帐在风中狂舞,姜文扯着嗓子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那野性劲儿把柏林电影节的评委都震住了。
说到《黄土地》就更绝。陈凯歌带着剧组在陕北转悠,偶然看见农民祈雨的场面:黑压压的人群跪在龟裂的田埂上,腰鼓声震得黄土扑簌簌往下掉。摄影师张艺谋突然把机器往地上一戳,镜头从人群脚底板往上拍,画面里只见无数双皲裂的脚和漫天黄尘。这种”反着来”的构图,后来成了第五代导演的招牌动作。
中国电影120年:《光明的故事》崛起篇
从1949到2000年,中国电影人像执灯者,在时代隧道里摸索前行。谢晋拍《芙蓉镇》时,为了一句台词能改二十遍;田壮壮拍《盗马贼》赔得底儿掉也不后悔;巩俐为《秋菊打官司》学会陕西方言后,连做梦都在说”俺要个说法”。这些细节堆起来,就是中国电影的骨血。
现在看老电影,胶片的颗粒感反而有种温度。就像《开国大典》里有个镜头:红旗漫卷的天安门下,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突然闯入画面,慌张地扶了扶眼镜又赶紧退出去——这个穿帮镜头最后被保留下来,因为太真实了。肖桂云说:”电影说到底,不就是给时代留个活档案吗?”
中国电影120年:《光明的故事》崛起篇
站在中国电影120年的节点回望,那些在片场较真的、为角色玩命的、跟胶片死磕的电影人,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用光影作笔,把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写进银幕里。就像《英雄儿女》里王芳唱的:”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中国电影能走到今天?或许答案就藏在这些老胶片泛出的微光里。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