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监制《恶意》7月5日上映:网络恶意与真相探究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键盘侠的恶意淹没真相:张小斐新片《恶意》把网络暴力撕给你看
“她肯定是小三吧?不然怎么会跳楼?””这种女人活该,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些刺眼的红色弹幕像血一样从屏幕上方倾泻而下,逐渐淹没了坠楼女孩扭曲的身体。这是电影《恶意》最新海报呈现的震撼画面——两个坠楼者被无数充满恶意的网络评论吞噬,那些用鲜血般颜色书写的字句,正是我们每天在热搜评论区里最常见到的”正义审判”。
由陈思诚监制、张小斐领衔主演的悬疑片《恶意》定档7月5日,直接把镜头怼到了当代社会最疼痛的伤口上。影片以一起离奇的双人坠楼案为引子,但真正要解剖的,是那些在命案发生后疯狂滋长的网络恶意。张小斐饰演的媒体人叶攀在调查过程中,亲眼见证了事件讨论如何从理性分析演变成一场集体狂欢式的网络暴力。
预告片里有个令人窒息的镜头:叶攀在地铁上刷着手机,屏幕上突然弹出成千上万条针对坠楼女孩的恶毒揣测。那些文字像活物一样扭曲蠕动着,倒映在她逐渐失焦的瞳孔里。这个长达15秒的面部特写,把网络暴力受害者那种”被千万人同时指着鼻子骂”的窒息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导演来牧宽说,他们特意收集了真实社会事件下的恶意评论,有些台词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热搜事件。
影片最狠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简单地把网民塑造成面目模糊的”暴民”。通过叶攀的调查视角,观众会看到:那个在评论区写下”死得好”的账号背后,可能是个刚被上司骂哭的上班族;那个转发”肯定是情杀”的大V,其实根本不在乎真相,只想抢热点流量。这种层层剥开的表现方式,让人忍不住对照现实——我们是否也在某个时刻,成为过恶意传播链上的一环?
陈思诚团队这次玩了个危险的叙事游戏。案件真相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但在此之前,观众已经跟着叶攀经历了至少三次”舆论反转”。第一次网络狂欢认定女孩是”拜金活该”,第二次爆料又说她是”被富豪胁迫”,第三次深扒发现她可能是”抑郁症患者”…每次”实锤”都引发新一轮网络暴力,而真正的凶手就藏在这些汹涌的恶意背后偷笑。这种叙事结构像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荒诞的真相:很多时候,网民要的不是事实,而是一个可以肆意发泄情绪的靶子。
技术团队在海报和预告里埋了不少细思极恐的彩蛋。如果你暂停放大坠楼海报,会发现淹没受害者的血字里藏着”人肉””开盒””母狗”等真实网络暴力高频词。预告片2分17秒处,叶攀电脑屏幕上闪过一个微博热搜榜,排名第七的话题#跳楼女学历造假#后来被证实是谣言,但这个细节稍纵即逝——这恰恰是导演想讽刺的:谣言传播时总是铺天盖地,辟谣时却无人问津。
张小斐为演好这个”在恶意漩涡里捞真相”的记者,特意去报社实习了两周。她发现真正的调查记者有个共同特点:看手机消息时会不自觉地皱眉。”因为每条突发新闻背后,都预感到即将掀起的舆论海啸。”这种专业敏感被她在片中转化成多个微表情,比如在采访目击者时,她会突然停下录音笔——不是听到关键证据,而是察觉到对方即将说出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的片面之词。
影片后半段有场戏堪称”当代互联网浮世绘”:同一个坠楼现场,网红在直播里说是”为情所困”,自媒体发文分析”职场压迫”,短视频博主拍着胸口保证”我亲戚在医院工作,听说…”。所有这些内容同时在叶攀的手机通知栏弹出,最后汇聚成震耳欲聋的噪音。这场戏的运镜很绝——镜头从手机屏幕慢慢拉到全景,原来所有”爆料者”都站在警戒线外,没人真正靠近过真相。
比起传统悬疑片追凶的刺激,《恶意》更让人坐立不安的是它太真实了。当叶攀终于找到关键证据时,发现早有人把剪辑过的片段发到网上,评论区清一色”求死刑”。这时候镜头给到真凶,他正在出租屋里刷着这些评论狞笑。这个画面会让人想起现实中那些被网暴逼到自杀的普通人,以及躲在键盘后面的施暴者永远不会知道,自己随口一句恶评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影片最后没有给出廉价的解决方案。叶攀虽然揭开了案件真相,但网络上的恶意早已转向新的热点。这个结局很致郁,但导演说这才是真实的媒体人日常:”每次你以为自己在和恶意对抗,其实不过是在和风车作战。”散场时观众会发现,最可怕的不是电影里的凶手,而是我们每个人手机里那个随时可能释放恶意的输入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