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深》4D巨制首映:深海探秘,地球之问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银幕变成舷窗:在《海洋深深》里,我们终于看清了那片蓝色深渊
坐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4D影厅里,座椅突然随着水流晃动起来。眼前那片幽蓝中,一群发光微生物像被惊扰的萤火虫般四散逃开——这是《海洋深深》开场五分钟就给我的下马威。这部只有21分钟的短片,硬是让我这个陆地生物体验了一把当”虚拟深潜员”的刺激。当画面带着我们突破1000米、5000米、直到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时,后排有个孩子突然喊了声:”妈妈,我耳朵疼!”全场观众都笑了,可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
白化珊瑚像被漂白过的骷髅,塑料袋在洋流里跳着诡异的芭蕾,这些画面来得比想象中更猝不及防。中影动画那帮人太会搞事情了,他们把科研机构提供的真实数据,变成了会扎人心的影像语言。有个镜头我现在想起来还起鸡皮疙瘩:一只海龟把飘荡的塑料袋当水母吞下去,慢镜头里那半透明的塑料膜卡在它喉咙间的褶皱里,像条恶毒的舌头。现场顿时响起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我邻座穿JK制服的小姑娘直接捂住了眼睛。
这片子的狠劲在于它不跟你讲大道理。当画面转到砗磲人工繁育基地时,背景音里科研人员的对话特别生活化:”今天三号池的幼贝又绝食了””把水流速度再调慢0.2节试试”。这些带着汗味的细节,比任何环保口号都有说服力。据说创作团队为了这几分钟的砗磲镜头,在海南泡了整整三个月,把养殖员的口头禅都学了个遍。这种较真劲儿在片子里随处可见——深海探测器外壳上的锈迹,发光微生物群飘散的轨迹,甚至热液喷口冒泡的频率,全都有论文数据打底。
首映礼上来了群有意思的人。中科院深海所的工程师盯着屏幕上的”蛟龙号”模型直搓手:”这个机械臂的展开速度比实机快了0.8秒啊。”而音乐制作人说起创作主题曲《为何》时,现场用手机播了段采样——那是他在三亚录的浪花声,混进了座头鲸的叫声。”这些生灵唱歌时不用乐理,”他摸着下巴上的胡茬说,”我们就该把谱子写得简单点。”结果你猜怎么着?影片结尾滚动字幕时,真有观众跟着旋律哼了起来。
最绝的是那个”因为爱,所以…”的合影活动。散场时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块小磁板,让写下半句贴在照片墙上。我瞄见有人写”所以戒了珍珠奶茶”,有人写”所以开始学自由潜”,还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写了”所以和学海洋生物的女友复合了”。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比任何影评都生动,它们让我想起影片里那个震撼的转场:从太空俯瞰地球的蓝,渐渐变成显微镜下浮游生物的蓝。原来保护海洋从来不是拯救地球,是拯救我们自己。
现在这部片子要去成都、南京、西安巡演了。听说在成都站,主办方准备把影厅温度调到18℃模拟深海环境,还要给观众发”潜水日志”盖章。这种较真劲儿倒是很配这部片子——毕竟它连片尾字幕都藏着彩蛋:当所有主创名单滚完,突然蹦出段水下摄影花絮,摄影师被章鱼喷了满脸墨汁的画面,逗得全场哄堂大笑。科学可以很严肃,但科普必须有趣,这话我在《海洋深深》里算是彻底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