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影资讯 “天坛奖”入围影片:光影校园放映启幕

“天坛奖”入围影片:光影校园放映启幕

“天坛奖”入围影片:光影校园放映启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北影节”天坛奖”高校放映:这些电影值得你翘课去看
听说没?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天坛奖”入围影片搬进了大学校园。这可不是那种随便放放的老片重映,而是正儿八经的国际新片首秀,连片单都透着股新鲜劲儿。
“天坛奖”入围影片:光影校园放映启幕
先说说北大这场的排片,简直是把文艺青年的G点摸得透透的。4月18号在百年讲堂打头阵的是希腊电影《白天是阿波罗,晚上是雅典娜》,光听名字就够装逼了吧?这片子讲的是个双重人格的当代神话,白天是精英律师,晚上变身街头诗人,把现代人的精神分裂拍得跟古希腊悲剧似的。紧接着的《夏日之书》更绝,三个高中生暑假在废弃图书馆发现本神秘日记,结果牵扯出二十年前的校园悬案,青春片拍出了侦探剧的质感。
交大那边画风突变,4月19号放的《纳维》是部印度纪录片,跟踪拍摄贫民窟女孩追逐芭蕾梦的全过程。镜头里她光脚在垃圾堆旁练踮脚尖的画面,比任何励志鸡汤都带劲。这片子去年在孟买电影节放的时候,把现场观众看得集体起立鼓掌。同期放映的《音讯》更神奇,全片就靠两个失聪少年的手机短信推进剧情,把”已读不回”的当代社交焦虑拍出了惊悚感。
要说最硬核的还得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那场。4月18号下午在沙河校区放的《贝林格:宏图大志》,记录意大利传奇建筑师顶着政变威胁完成国家地标的全过程。这片子里有个镜头绝了——贝林格站在未完工的穹顶下,暴雨从钢筋缝隙浇下来,他拿着设计图对工人喊:”让雨水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这种疯批艺术家气质,现在的建筑系学生看了估计得哭。
深圳大学选的片单就很有意思。4月19号《牧羊人》把镜头对准阿尔卑斯山的季节性迁徙,全片没有台词,就靠羊群踩过雪地的沙沙声和牧羊人的口琴声撑满90分钟。最魔幻的是结尾,暴风雪里突然出现群现代舞者,跟羊群跳起了即兴芭蕾。同期放映的《从电影起航的BAUS剧场》更是个缝合怪,纪录片混搭实验戏剧,记录日本地下剧团把废弃电影院改造成行为艺术现场的全过程。
阳光学院排的《最美小镇》看着片名挺治愈,实际是部匈牙利社会观察片。导演跟拍了某小镇申请”欧洲最美村落”的三年,把申报过程中的官僚主义、村民内斗扒得底裤都不剩。有个场景特别讽刺——评审团来考察当天,全镇老人被安排坐在广场装模作样织毛衣,镜头一转他们身后电线杆上挂满”禁止随地大小便”的警示牌。同场的《在我父母家》更扎心,法国中产夫妻把乡下老宅改造成民宿,结果自己爹妈成了最难搞的客人,把代际矛盾拍成了家庭伦理恐怖片。
这些片子有个共同点——全是导演的处女作或第二部长片。没有好莱坞工业流水线的油腻感,每部都带着生猛的原创性。像《涡流》里用鱼眼镜头拍都市焦虑症,《爱的暂停键》里让演员对着监控摄像头演戏,这种实验精神在商业片里根本看不到。电影节选片人私下说,今年”天坛奖”收到的报名片里,将近四成都在探讨”个体与系统的对抗”,看来全球年轻导演都在用镜头骂街。
比较意外的是每场放映后都安排了主创连线。希腊《白天是阿波罗》的导演确认会出现在北大场次,他最近在ins上狂发北京烤鸭照片,说要把片子里主角吃的希腊卷饼换成煎饼果子重新配音。深大那场的日本导演更逗,专门为深圳观众加了段粤语彩蛋,内容是他用塑料普通话翻唱《海阔天空》。
现在学生证除了食堂打折又多出新功能——能换国际电影节入场券。听说北大的票开放预约三分钟就抢光,没抢到的蹲在百年讲堂门口求黄牛,结果发现放映厅装了人脸识别。交大更绝,把《音讯》放映安排在了轨道交通实验室,观众得戴降噪耳机看默片,说是要还原听障人士的感官体验。最拼的是深圳大学,为配合《牧羊人》的雪山场景,把报告厅空调开到16度,进场每人发条羊毛毯,映后还有内蒙古同学教打呼麦。
这些电影在商业院线大概率不会上映,流媒体平台也可能因为太小众不会买。错过这波高校放映,可能就再也看不到大银幕版本了。所以还纠结啥?赶紧查查自己学校礼堂的排片表,说不定下个镜头里就有你的人生答案。毕竟用导演们的话说:”我们拍电影不是为了给出答案,而是想证明问题值得被看见。”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