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黄昏恋“出圈”,3.1亿人需求如何被关注?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我的后半生》:当老年相亲遇上流量狂欢
“六十岁的人就不能谈恋爱了吗?”张国立饰演的退休教授沈卓然在《我的后半生》里这句台词,直接把老年婚恋话题扔到了观众面前。这部剧开播就炸了锅,连续多日霸占收视榜首,全网播放量蹭蹭往上涨,眼看着就破了4亿。可你翻翻豆瓣,5.4的评分在那儿摆着,评论区吵得跟菜市场似的——有人夸它敢拍老年人那点事儿,也有人骂它把老头老太太拍得跟外星人似的。
## 教授相亲记引发的口水战
这剧改编自王蒙老爷子的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讲的是张国立演的退休教授丧偶后开始相亲的囧事。梅婷演的原配开场就领了盒饭,留下老沈在相亲市场上摸爬滚打。按理说这题材挺新鲜——你见过几个电视剧正儿八经讲六十多岁大爷谈恋爱的?可问题就出在这儿,编剧笔下的老年相亲跟现实好像差了十条街。
有个情节特别逗,老沈跟相亲对象在公园见面,女方上来就问:”您退休金多少?医保能报销多少?”弹幕立马分成两派,年轻观众刷”太真实了”,老年观众却发”我们没那么势利”。更绝的是后面老沈突然在相亲饭局上朗诵诗歌,把对面阿姨吓得筷子都掉了。这些桥段你说它是黑色幽默吧,又透着股说不出的别扭。
佟大为演的医生儿子整天跟老爹斗嘴,动不动就来句”您这么大岁数瞎折腾什么”。这话可戳了马蜂窝,不少老年观众直接开骂:”年轻人懂什么?我们也有情感需求!”但转头又有观众吐槽,说剧里女性角色不是贪财就是作精,活脱脱老年版”恶毒女配”大集合。
## 银幕上的白发江湖
其实这些年老年题材作品真不少,早些年《桃姐》《飞越老人院》这些电影就把镜头对准了养老院,看得人心里发酸。电视剧这边更热闹,《老闺蜜》里五个老太太组团搞事情,《三叉戟》三个老警察宝刀不老,就连《狂飙》里高叶演的陈书婷她妈都有不少戏份。
但奇怪的是,大多数老年角色要么是苦情戏担当,要么就沦为背景板。《我的后半生》好歹让老头子当了回男主角,可这男主角当得有点拧巴——你说他是知识分子吧,做事经常不过脑子;你说他想找老伴吧,相亲过程跟过家家似的。有场戏他在儿子面前哭诉孤独,弹幕飘过一句大实话:”老爷子,您这演技比剧本强多了。”
现在短视频平台更绝,直接搞起了”银发剧场”。《闪婚老伴是豪门》这种微短剧点击量动不动就破千万,剧情那叫一个狗血——农村老太太摇身一变成豪门遗孀,退休老头其实是隐藏富豪。你说它假吧,人家中老年观众看得可起劲了,充值打赏比年轻人还大方。
## 老年剧的”中年危机”
拍老年题材最大的坑就是容易拍成”年轻人想象中的老年生活”。就像我姥姥看了《我的后半生》后吐槽:”这些老头老太太怎么整天不是相亲就是吵架?我们广场舞队还有诗词社呢!”创作者老觉得老年人要么可怜巴巴,要么为老不尊,中间那些丰富多彩的常态反而没人拍。
有制片人私下说,现在拍老年剧就像走钢丝——太写实了年轻人不爱看,太狗血了又挨骂。《老闺蜜》当初能火,就是因为拍了五个老太太喝咖啡、玩直播、追星的日常,没刻意卖惨也没强行搞笑。反观《我的后半生》,非要给老沈安排个”忘年恋”的苗头,结果被观众骂”辣眼睛”。
更麻烦的是短视频那边已经跑偏了。什么”婆婆是隐藏首富””老头其实是特工”,这种爽剧套路放在年轻人身上还行,套在老年人身上总透着股诡异。有平台负责人承认,他们做过用户调研,发现中老年观众就爱看这些”逆袭”剧情,”可能是现实太憋屈,需要在剧里找补”。
## 我们该如何老去?
《我的后半生》最有价值的,可能是它无意中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在这个3.1亿老年人口的国家,我们居然还没学会怎么正经讨论衰老。剧里老沈有句台词挺戳心:”他们觉得老人就像家具,摆在那儿别出声就行。”这话放在评分两极化的情况下特别讽刺:观众可以接受老年人当配角卖惨,却接受不了他们当主角谈恋爱。
日本电影《0.5毫米》里有个情节,年轻护工问痴呆老人:”您最想要什么?”老人突然清醒地说:”想要被当成活人看待。”现在我们的老年题材作品就卡在这个点上——要么把老人当社会问题,要么当流量密码,就是很少把他们当普通人。
未来要是真有剧组想拍老年题材,建议先去公园相亲角蹲半个月,去老年大学听几节课,看看真实的银发中国是什么样。毕竟等我们这代人老了,肯定不想在电视剧里看见自己变成要么哭哭啼啼、要么疯疯癫癫的卡通人物。就像网友说的:”谁还没老那天呢?给未来的自己留点体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