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正版高清资源在线看网盘国语中字「HD1280P/3.9G-MP4」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一条河,一群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月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些许凉意,但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举办的《北上》研讨会上,气氛却格外热烈。4月14日这天,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等单位的代表齐聚一堂,为的就是讨论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徐则臣同名小说的电视剧。
“你们看第一集那个镜头了吗?运河上的雾气还没散开,晨光里隐约能看见几艘木船的轮廓,那种朦胧的美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研讨会上,一位参会者这样描述他对《北上》的第一印象。这部剧确实把京杭大运河拍活了——不仅是沿岸的地理风貌,更重要的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你能看到老船工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缆绳,看到年轻人在古桥边自拍时手机屏幕里的笑脸,看到运河水流淌了几个世纪却依然新鲜的活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朱正文说这部剧有”宏阔历史视野和当代文化价值”,这话一点不假。但我觉得更打动人的是那些细枝末节——比如白鹿饰演的角色在得知要离开运河时,偷偷装了一瓶运河水带在身边;欧豪演的”谢望和”站在船头,看着两岸灯火时眼神里的那种眷恋。这些细节让大运河不再只是地理教材上的一条线,而成了有温度的记忆。
“拍这部剧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总导演姚晓峰在研讨会上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笑了笑:”是如何让这条古老的河和现在的年轻人对话。”他们确实做到了。剧中那些骑着共享单车沿着运河绿道飞驰的年轻人,和摇着橹的老船工擦肩而过的画面,莫名地和谐。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是硬凑的,而是像运河水流过不同朝代那样自然。
原著作者徐则臣说得挺实在:”小说可能就几万人读,但电视剧能让几百万人看见运河。”这话让我想起剧中一个场景:一群年轻人坐在运河边的咖啡馆里,用手机查着这条河的历史,然后指着窗外的某处说”原来这里发生过那样的故事”。这就是传播的力量啊。
胡军在谈到改编时说”要抓住原作的灵魂”,我觉得他们确实抓住了。不是照搬小说的情节,而是抓住了那种对运河的深情。你看剧中那些长镜头——运河的四季变换、船工们收工后蹲在岸边吃面的样子、老房子门楣上已经褪色的雕花…这些画面不说话,但比什么台词都有力量。
评论家仲呈祥说这部剧有”审美优势和个性”,我倒觉得它的优势在于真实。不是那种刻板的”传统文化宣传片”的真实,而是生活本身的真实。有欢笑也有争吵,有坚守也有迷茫,就像运河水流过不同的地貌,有湍急有平缓。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研讨会上提到的一个细节:剧组为了拍好运河的晨景,连续半个月凌晨四点就开工。这种较真劲儿从屏幕里都能看出来——你能分辨出春夏之交和深秋时运河水面上的光有什么不同,能看出不同河段两岸植被的细微差别。这种用心,观众是能感受到的。
现在想想,”北上”这个题目起得真妙。不仅是地理上的从南向北,更是时间维度上的从现在回望过去。当剧中那些年轻人站在古桥上自拍时,他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这条河故事的新篇章。
研讨会结束了,但关于运河的对话还在继续。就像剧里那句台词说的:”运河水流了多少年,故事就会传多少年。”只不过现在,讲故事的人又多了一群用镜头语言的年轻人。他们和几百年前的船工们一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条河的魂。